青年书画家应晓军北京拜师周明智,笔墨之间承古韵启新声

盛夏的北京,阳光明亮,墨香氤氲。刚从北京归来的青年书画家应晓军,心中依旧涌动着那日的温度——那是他亲手端起毛笔,在周明智大师案前写下“笔”时,笔锋与心境交融的温度。

这场拜师之旅,源于一次心动。应晓军在聆听勒荣多吉的分享时,被提到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花鸟画大家深深吸引。周明智,字锦墨,号牡丹斋主,数十年专注墨牡丹创作,其作品不仅在中国美术馆、曹州牡丹节等重要展览中亮相,更被三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作为国礼收藏。这样一位艺术泰斗,胸中有丹青万卷,手下有国色天香。应晓军当即决定——去北京,拜师学艺。

初见周老,案几上已摆好笔墨纸砚。老人家一边泡茶,一边娓娓道来创作与人生的道理,言辞平和,却句句入心。待到正式示范墨牡丹时,周老缓缓落下一笔,神情庄重,“这一笔,是心笔。心静,笔才稳;心诚,花才开。”

应晓军站在一旁,听得分外专注。他曾画过工笔牡丹图,但此刻,他告诉自己:忘记过去的技法,像零基础学生一样,从头学起。于是,他屏息凝神,依着周老的手法一笔一划描绘,笔锋在纸上游走,似在追寻一条古老的艺术脉络。

幅墨牡丹在师生的默契中渐渐成形。周老细细端详,眉间露出欣慰的笑意,挥笔题下:“初心绘丹青,花开智慧形。求位造势意,难表京浙情。”京城与浙江,一师一徒,因一朵墨牡丹而紧紧相连。

应晓军说,这趟北京之行,不仅学到了笔法,更学到了心法——画,画的是心境;人,行的是品格。未来,他将以更谦逊的姿态、更专注的笔墨,将墨牡丹的精神延续下去,让这份古韵新声,盛开在更多人的心中。

在京城的画案前,茶香、墨香交织,仿佛时间被温柔地放慢。那一日,笔落花开,师徒结缘,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滚动至顶部